欢迎进入内蒙古威廉希尔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英国·威廉希尔(williamhill)唯一中文官方网站

威廉希尔资讯
位置: 首页 > 威廉希尔资讯 > 行业动态

北京规划建设 | “边界与缝合”:清河之洲滨水空间更新的探索实践

发布时间:2025-03-06 05:05:06 浏览次数:
  清河两岸现状用地包括高等教育用地、大尺度的公园用地、居住用地、村庄用地、闲置用地等,存在大量已拆未建和未拆迁腾退地区。用地之间大多呈现封闭的状态,各种大院林立。   清河作为北京重要的分洪通道,采用50年一遇防洪标准,在修建的时代背景和理念下,强调以行洪安全保障为核心,采用复式梯形断面,护坡以硬质堤坝岸线为主,海淀段堤岸硬质率约70%。此外,清河之洲段有1个防洪闸口,对滨河空间连续性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现状清河绿廊、其他南北向绿廊间也存在断点,削弱了清河绿廊生态效益的发挥(图1)。   图1 清河蓝绿空间现状生态效益发挥不足   清河沿线滨河游憩设施无法满足居民诉求。问卷调研显示,居民的诉求主要集中在基本设施改善,其中增设厕所、座椅为两个最基本的诉求,占比近43%。   历史上,清河与三山五园关系紧密,清河与三山五园水系均来自西山、玉泉山水系。然而,当前三山五园作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地区,清河在其中的作用不突出,清河两岸现存文化要素呈现“散点化、联系不足”的特征(图2)。   图2 清河现状文化要素分布缺少联系   2.2   一封联名书,催生七龙珠计划   2019年10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3位海淀区街镇责任规划师高校合伙人联名发起《清河绿道规划倡议书》,认为清河在引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认同感和凝聚力方面具有巨大潜力。2020年5月,海淀区政府多个委办局联合召开了清河行动启动会。2021年1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开展《清河两岸综合整治提升规划》工作。规划提出,构建由“清河之源、清河之洲、清河之驿、清河之澳”4个主节点和“肖家河桥、朱房汉城遗址、西三旗绿廊”3个次节点组成的总体结构,被称作“清河七龙珠计划”。其中,“清河之洲”节点位于圆明园北侧,西起树村路,东至体大西桥,长1170.76米,纵深260米,总面积约25.73公顷。作为先期试点优先实施,开拓以河流为核心的生态绿廊升级引领城市有机更新的新路径。   结合清河现状问题与群众诉求,清河之洲以“推动蓝绿融合、塑造高水平城市滨水空间、提升清河北侧路对周边用地的直接供给、减少新建道路对信息路交通扰动”为目标,完善雨洪安全体系,传承“三山五园”传统文化,带动周边城市更新,提升城市活力,实现“唤醒河流生命力,构筑滨河新生活”的目标(图3、图4)。 WilliamHill官方网站   图3 清河两岸综合整治提升规划总平面及主要项目节点   图4 “清河七龙珠计划”主要节点   2.3   面向更新的精细化设计,解决关键问题   将规划次干路清河北侧路树村段北移至紧邻城市建设用地南侧,对原20米支路进行提级,实现规划绿地南移与河道空间直接衔接,进而形成了清河行动三号节点——清河之洲的基本用地条件,使打造一处蓝绿融合的连续生态空间成为可能(图5)。   图5 清河北侧路的调整示意图   干净的水源同样是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工程实施方面,通过截污控源、种植乡土物种、恢复自然岸线、开展湿地建设、有效控制雨后面源污染入河,提升水体自净能力,为水生动植物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形成鱼跃鸢飞的和谐优美生态画卷。通过局部拓宽河道岸线、营造生态涵养岛、种植水生植被等措施,增强了河道的防洪能力,并提升了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通过拆除部分河岸硬质护砌、断面形式优化,采用生态的护砌材料等措施,增强河岸的水陆生态连接,营造丰富的水岸生境空间,促进河流自然健康(图6-图8)。   图6 亲水平台改造前   图7 亲水平台改造后   图8 整形地形拓宽驳岸,生态缓坡岸种植水生植物   资料来源:笔者拍摄   “清河之洲”通过生态化岸线改造拉近人水距离,丰富岸线慢行层次,建设高品质滨岸线,从而稳步带动区域有机更新。通过改善慢行环境,确保慢行通廊连贯,打通断点,方便行人和骑行者无缝穿越城市。减少不必要的电动车与机动车交通,设计清晰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确保它们与机动车道物理隔离,减少交通事故。营造安全便捷的骑行、慢行通廊,从而实现出行体验和交通供给的双提升(图9、图10)。   图9 慢行步道   资料来源:笔者拍摄   图10 骑行道   资料来源:笔者拍摄   清河之洲以生态为基底、文化为线索,深挖清河及圆明园历史遗存,设置“清河之洲”十景,既能使人感受文化意蕴,更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现代演绎。包括吸取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曲院风荷建筑布局特色,改造现有闸房的“树村闸影”;结合码头与观景平台的“云舟芳树”;脱胎于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汇芳书院眉月轩的服务空间“月榭芳菲”;水中月影与岸上桃花相映成趣,结合文化主题的“月地花天”;远观河景的飘逸栈桥“霏红无际”;栈桥围合出的绿岛小剧场“水木长歌”;结合现代技术材料与传统木编桥工法的“汇芳残雪”;与月轩遥相呼应的服务空间“眉轩花影”;展现历史图景,登高远眺的观景台“天水相忘”;承接公园出水口,形成跌水景观的“荷风清流”(图11-图16)。   图11 清河之洲平面图   资料来源:笔者拍摄   图12 树村闸影改造前   图13 树村闸影改造后   图14 汇芳桥下改造前 北京规划建设 | “边界与缝合”:清河之洲滨水空间更新的探索实践  图15 汇芳桥下改造后   图16 文化节点   资料来源:笔者拍摄   2.4   场所营造+运营植入,提振人气和活力   清河之洲通过建设观景平台、漫步道、绿岛小剧场等设施,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体验。市民可以在河边散步、慢跑,或是在亲水平台上享受片刻的宁静,感受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同时,新的滨水空间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市民,带动了餐饮、零售等服务业,也为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提供了场所,增强了城市的活力。从花朝节到“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再到植物、昆虫和浮游底栖监测区,从滨河开放的茶室咖啡小屋到优秀摄影作品展陈的书店,人文之美带来“烟火气”,形成了一个集生态、休闲、经济、文化等多元功能于一身的全龄友好城市滨水空间。   清河行动的资金来源于市区两级财政的多方面支持,纳入市发改委的“北京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和市城工委的“城市更新行动项目”等专项资金支持。清河行动也在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强化城市运营理念,推动对未使用和使用效率低下的土地进行再开发和利用,旨在提升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上的统筹能力,满足重点项目的建设需求,以期达到城市开发建设的长期和总体平衡(图17)。   图17 清河之洲改造后鸟瞰   2.5   设计总师+责任规划师,理念贯彻到底 北京规划建设 | “边界与缝合”:清河之洲滨水空间更新的探索实践   滨水空间涉及的问题复杂、主管部门多,实施过程中的多部门协同决定了好的理念方案能否准确落实。作为海淀区公共空间提升的重点工作,清河行动采用了“实施型城市设计+设计统筹服务”的工作模式。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成立设计总师类责任规划师团队,作为技术总负责方全过程保障设计思路的稳步落实。在城市设计阶段,联合高校、街道、全职街镇责任规划师、在地企业、社会团体等多方开展大师沙龙、居民畅想会、国际方案征集等活动推进项目,深化整合方案。在规划统筹实施的过程中,由总师类责任规划师团队针对沿线关键节点,采用关键问题专题论证、关键项目专家审议、关键节点设计审查、关键事项组织上报的方式重点推进,针对一般节点则采用联席会议调度、线上统筹调度、线下技术协调等方式持续跟进推动。总师类责师团队积极协调众多参与主体及专业团队,能够对相临近的不同区段、不同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有效整合和衔接。结合多类型的专业技术支撑,总师类责师团队及时纠正片区内方案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确保片区在更新过程中能够以“一张蓝图干到底”,保障项目落地实施后的整体质量(图18)。   图18 1+1+N模式   资料来源:《从城市设计到城市治理-理论研究与海淀实践》   责任规划师在“链接供需、推动立项,整合知识、制定方案,协同治理、持续作用运维”的实施路径中,发挥了以项目为主体,推动政府、专家、市场等多方协同联动的“助推器”(图19)。   图19 “政府主导-技术统筹-专项深化”的工作机制   Part   3   三桥亚运公园   从古海塘到活力的绿洲   杭州滨江区沿江景观带位于杭州市滨江区,东起七甲闸西至东信大道西、南至闻涛路北至钱塘江,总用地面积67.29公顷。其中,三桥亚运公园作为项目的北段起始,位于杭州市滨江区钱塘江南岸,钱江三桥以北,与南侧奥体中心“大莲花”隔闻涛路相望,包含滑板公园、湿地公园、云渡驿、亚运微丘等节点。设计以“构筑一条城市性、人文性、生态性、智慧性、在地性、前瞻性相融合的钱塘江新水岸”为目标,真正成为了一条功能丰富、融入市民生活的绿色休闲廊道和国际公共滨水空间(图20-图22)。   图20 项目区位图   资料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QHyJJneRpF13_pBDKEbozw   图21 三桥亚运公园改造前后卫星图   资料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HOsBOjBwUbZQBoFWragg5A   图22 三桥亚运公园内空间节点拼贴图   资料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HOsBOjBwUbZQBoFWragg5A   3.1   年轻城市化地区也有更新需求   滨江区历史上并不算杭州。杭州自古以钱塘江为界,以北为杭州,以南为绍兴。滨江区城市建设的起点是三个乡镇,是各乡镇政府驻地,也是乡村型聚落向城市型聚落过渡的初始阶段。直到1996年,以萧山市西兴、长河、浦沿三镇为基础成立滨江区,滨江区才作为杭州的新主城区正式纳入杭州。从成立到现在,滨江区也不到30年,与有上千年历史的上城区、西湖区相比,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化地区。也正因年轻,滨江区自开始就是经过规划设计、自上而下地发展。从界面来看,沿着钱塘江南岸的闻涛路都是高端写字楼和商品住宅。从滨江区政府,到高新技术企事业单位,再到杭州亚运会主场馆等,快速形成了不同于原有乡镇景观的滨江高新城市景观。   纵观之下,似乎滨江区才是杭州最光鲜亮丽之地。但美中不足,这里从来没有杭州的历史和文化,虽然古海塘构成独特的物质文化遗产,钱塘潮也素以“天下奇观”蜚声海内外,但在滨江区之前的城市建设中,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生活性没有充分体现,使得历史与人们的生活出现了割裂,海塘文化渐趋落寞。对于滨江区文化资源的挖掘,是本轮城市更新中体现品质提升的主要任务。这是与清河之洲的更新有共性的一面。   滨江区在公共绿地的分布上,南北边界的绿量优势明显,但呈现不均匀的分布状况,可用于休闲游憩的小型公共绿地不足,且缺少相互间的联系与风格的统一。近年来,杭州市积极进行钱塘江两岸的交通连接,逐步完善跨江大桥、地铁和隧道建设,沿江片区交通格局已经成型,而南北区块联系较弱。市民休闲娱乐设施在钱塘江南侧沿江南大道区域建设得较好,如果这些设施与沿江区域进一步融合,将使城市发展深入腹地,使滨水空间成为联系自然与城市的桥梁。   3.2   响应“海塘安澜”,城市滨水空间整体提升   依托钱塘江,三桥亚运公园带来了一系列理念和做法的创新升级。   保障安全滨水空间的首要任务。公园响应浙江省水利厅关于海塘安澜千亿工程号召,将安澜标准提升内容融入沿江景观改造。在保持沿江一线护栏高度不变的基础上,结合彩色艺术混凝土消浪平台,将七甲闸至萧山排灌站段约4.5公里海塘高度提升至10.3米,将海塘防御标准从100年一遇提升到300年一遇,通过多种手法化解前后高差,是工程与艺术的巧妙结合(图23)。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   图23 通过多种手法化解提标前后高差   资料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QHyJJneRpF13_pBDKEbozw https://mp.weixin.qq.com/s/ HOsBOjBwUbZQBoFWragg5A   17.4公里的江岸建成了全新的6个自然景观公园和3个运动公园,串联起一条无围墙的城市运动体验带。原先就具有一定生态底蕴的滨江区滨水公共带,已经作为生活水岸向公众开放多年。但跑道设计略显单调乏味,为平直孤立两条道。改造后对七甲闸至萧山排灌站段4.5公里的慢行系统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采用聚脲自结纹材料,铺设蓝色慢跑道与橙色骑行道,利用错时共享与人车分流理念,构建立体复合的“橙蓝丝带”慢行系统,打通景观堵点,串联功能节点,加强了沿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其中,云渡驿段跑步道被托举至建筑上方,成为建筑形态的构成要素,提供了不同标高的观江视角和行走路径,滨江风景如同一幅立体的画卷缓缓展开(图24、图25)。   图24 橙蓝交替的运动公园   资料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cFEXBFWTwMQurUiOZ7v6qA   图25 立体复合、上下起伏的慢行路径   资料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QHyJJneRpF13_pBDKEbozw   3.3   缝合断点,织补公共空间健全周边服务功能   萧山排灌站是12公里滨江步道最大的一处断点,改造前人流车流在闸口南侧通道里混行,更新后增加了一座“绸桥”链接船闸两侧,而桥本身也成为景致和观景眺望点。   通过对沿江的腹地区域进行梳理改造,打通了 20余条从闻涛路到江边的腹地通道。场地上布置多条“城市切片”,疏通绿植、路径联通,用起伏的浪潮形式组合手法统一的树池、休憩亭、展墙、运动器械等景观小品,结合两侧的树种设计形成独具特色的垂直于钱塘江方向的通道,提升了公园周边更大范围居民的日常可达性。3个运动公园涵盖了网球、篮球、羽毛球等多种运动设施,全线约10余处增加了大量的儿童玩耍设施节点,包括儿童沙坑、蹦床、平衡木、摇摇马等,成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有益补充(图26)。   图26 链接城市腹地与江边公共空间的途径   资料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QHyJJneRpF13_pBDKEbozw   公园以500米为服务半径,设置十余座驿站(含新建与改造),每座驿站均设置有休息区、卫生间和商业空间等,基本实现沿江滨水空间服务系统的全覆盖。   建设工程采用了五大项十五子项创新技术,包括“高耐久性混凝土”“高性能钢材”“索结构”“封闭降水及水收集”等。沿江提升改造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结合大量智慧跑道、智慧灯杆、智能 AI、智能夜游等元素,通过沿江区域智慧大脑控制中心进行数字化表达、智能化管理,让艺术、商业、运动、亲子、萌宠等多元生活在这里交织,为全龄段人群,尤其是充满活力的青年群体,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舞台。   3.4   政企合作,沿江景观经济带赋能新活力   改造提升的6个驿站和新增建设的6个驿站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完成招租并开业运营,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创新运营模式。目前,沿江景观带已具备造血能力。山水与文化共生,加上滨江高新区的创新基因,形成山水生态、人文底蕴与多元创新共融的空间场景特色,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景游玩。衍生出独特的“互联网+水元素”的产业文化,包括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动漫文化、体育竞技文化等,成为新的文化名片,拉动周边经济发展,生动诠释美丽经济的增长点。   Part   4   双城对对碰   4.1   打破边界,系统性优化是共识   不拘泥于河道管理线和绿化控制线的事权范围,北京和杭州都对滨水空间做出了生态环境、公共空间、公服设施、运营管理的全面更新提升,城市水系不仅具有防洪排涝的传统功能、保护动植物多样性等支撑性生态系统服务,也兼具休闲游憩、文体活动、科普教育等系统服务。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共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生态价值,还带来了显著的正外部性。滨水空间通过效益外溢,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城市复兴的加速器。   4.2   多元参与,部门协同组织是探索   北京清河之洲创新采用了“清河绿道联盟”这种特定项目/区段类的组织机构。依托区级统筹的总体组织架构,创新重点项目的组织方式,结合项目或区段形成工作专班,形成以项目为主体,多方参与的特定项目工作专班组织模式。实践证明,多方关系的高效协调是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保障设计意图传到落实不走样。协作式规划平台,打破传统的政府自上而下推动模式,让专家团队、社区组织、居民乃至游客都能参与互动,共建共治共享,搭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治理结构。   4.3   创新驱动,数字技术赋能是方向   杭州沿江景观带运用沿江区域智慧大脑控制中心进行智能化管理,为市民提供相关信息资料,全方位了解市民的需求变化。利用融入科技的景观小品和道路设施,形成数据积累及分析体系,建设旅游管理系统。覆盖全龄人群,针对性增加为民服务设施。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参与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使滨水空间的功能更加人性化,信息更加智慧化,休闲娱乐活动设施更加具有互动效果,值得推广借鉴。   Part   5   思考与展望   5.1   着力加强滨水空间活力   实地调研发现,清河之洲的游览体验以观水和游园为主,与杭州三桥亚运公园相比,功能多样性不足,导致整体客流量较小,对周边辐射带动有限。政府的公共投资未能体现出充分的正外部性。   可以参考杭州滨江区沿江景观带设立主题公园,增加场地功能。通过建立运动公园、驿站等手段,兼顾休闲观光、运动体验、教育科普等功能,增加滨水空间的事件性和艺术性,将场景融入日常生活。   以河闸为例。该设施目前仅发挥着防汛泄洪的作用。国内外不少实践都在不影响河闸功能的情况下,在上层设置休闲观景廊道、科普游憩廊道、游客驿站、零售设施等,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欣赏河流的美景,增加游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可满足市民的多元需求,以弹性的设计方式激发场地活动的多样性,加强场地节事活动的运营策划,吸引人气,带动区域更新。   4.2   强化与周边腹地的关系   清河两岸现状用地功能混杂无序,难以满足未来城市发展需求,未来应通过功能整合和修补引导其转型发展,实现滨河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完美结合。可以通过高位统筹推动公共空间资源开放可共享,借更新之机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实现宜居、绿色、智慧、韧性等多元目标,从而统筹调整资源,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   目前,北五环城市道路对清河两岸造成了隔阂,导致实际服务范围减半,限制了清河及其串联绿地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借鉴杭州滨江区沿江景观带用一座“绸桥”链接船闸两侧的做法,未来可强化纵向联系,加强南北两岸的跨河桥梁建设,缝合城市功能。南侧地块由于紧邻北五环高架桥等原因一直未建,未来更新可以结合南侧创意艺术区,将桥下空间转变为多功能的公共区域,将文化艺术元素融入城市生活,建设艺术装置、文化展览、社区活动、休闲空间。搭建缝合东西、连接南北的海淀城市更新蓝绿十字骨架,提升空间的使用效率,还能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文化休闲选择(图27)。   图27 清河之洲建设现状   资料来源:笔者绘制   清河之洲和三桥亚运公园的实施,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城市滨水空间更新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期待更多类似项目能够得到成功实施,让更多居民享受到城市更新带来的环境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升。   注:文中未标注出处的图片均由清河行动工作专班技术统筹提供   作者单位:   林歆,北京建筑大学   张帆(通信作者),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城市保护与更新研究院   原文发表于《北京规划建设》杂志2024年第6期。


相关推荐
内蒙古威廉希尔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内蒙古威廉希尔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内蒙古威廉希尔 威廉希尔生态 生态环境 威廉希尔园林 威廉希尔工程 呼和浩特园林 景观规划设计

Copyright © 2017 英国·威廉希尔(williamhill)唯一中文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08100256号 XML地图 TXT地图电子营业执照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